愛我,為什麼

你為什麼愛我。好像每一個女孩子都喜歡問男生這一題。梁思成也問過林徽因為什麼是他,她說:「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準備要聽了嗎?」這是高明的情話,因為她說的是空白格,空了答案,填滿了愛;也是一直躍動的省略號,省下理由,卻撩了梁思成的心。無論如何,林徽因始終沒有回答梁思成,原因是心裡另有他人,還是別的,我沒有興趣。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似乎怎麼樣正面回答,對方都還是不滿意。「為什麼你會喜歡溫柔體貼的我?」她總可以這樣追問下去。尤其很多人說她溫柔體貼的話,你的答案就乏味起來,聽起來很敷衍。但這可能是你真心話。



不。「你愛一個人的原因」通常是含糊的,而且難以精確起來。在生活中,我們都會被問到「A還是B好」,然後我們會列舉一些A和B的好壞,權衡利弊後得出結論——A比較好。一個自然的推論是:我們「愛」A多於B。但是,這不一定對。有些時候,我們看到兩個嬰兒,有一個明顯比另一個好看,可是他們的父母都會更愛他們「自己」的結晶。我不覺得父母會盲目到看不出來自己的小孩比較難看。所以,他們比較愛自己的孩子並非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好看,而很可能只是因為,那個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愛」一個人不一定要覺得他比其他的人都要「好」;相反,一個好的東西/人你也不一定會愛,但「愛」和「好」之間必然有一個規範(normative requirement):其他因素不變,你應該會更愛一個更好的東西。比方說,你一定會更愛一個長得更漂亮(從你的角度來說)的「你」的孩子。回頭說一下為什麼「你愛一個人的原因」通常是含糊的。我們正面回答為什麼會愛她的時候,我們答案的範圍是「她的好」或者是「相對其他人來說,她有什麼好」。但正如上面所說,「愛」跟「好」的規範性並非那麼絕對,「她很好」不代表「我就愛她」。追問下去就是「你怎麼就愛我的好」,而「這」就是含糊的地方——「愛」和「好」不確定的規範性。試想像你的男朋友有一個攣生兄弟,行為舉止、性格和外貌跟你男朋友完全一樣——除了他頸上有一顆不起眼的痣是你男朋友沒有的。假設你愛你男朋友。因為他們有相同程度的「好」,所以要麼你也愛他的攣生兄弟(假設你可以同時愛兩個人),要麼你不愛他的攣生兄弟就是因為那顆痣。第二個可能性好像太無稽。所以,兩個你都愛。但這好像也很奇怪,因為他的兄弟不是你男朋友,你不應該會愛他。我自己也不清楚這組想像的答案,但這至少說明了「愛」跟「好」含糊的規範性。

Bernard Williams曾經提出過一個思想實驗:如果我們的愛人和另一個人掉進水裡,我們應該先救誰?為什麼?他說,如果我們在想有什麼道德上的指引 (moral guidelines) 可以讓我們「合理」地先救愛人而不救另一個人,這經已是想得太多(one thought too many);我們要先救伴侶「只是」因為她就是我們的伴侶。我並不完全同意,但無論如何,「愛一個人」的確不能夠被「她的好」充分解釋。


林徽因的確聰明,她巧妙地迴避了這個問題。我們要學著聰明一點,不要去問這一題,因為答案始終不滿意;如果對方問起,要機靈地迴避:林徽因說,她要用這一生慢慢地回答你,我不用,我用「下半生」就可以了。而且,我的答案很長;又或者含混過去,「因為愛你,你變得更美麗」。如果對方問到你這一題,不用懷疑,她應該蠻在乎你。

留言

熱門文章